《湖南科院》  
上一期    下一期

争创三全育人试点校,全力培养卓越轻工人才

   期次:第234期   作者:党委书记 李三福   查看:192   


我校是省政府和中华职教社共建的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,一直传承黄炎培职业教育理念,面向轻工行业培养卓越人才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思政工作会议、教育大会精神,秉承浇花浇根、育人育心的理念,培养“至诚至公,精业乐业”的时代新人。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,促进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,党委研究决定将争创“三全育人”试点校作为今年的一个重点工作目标。

       一、学校打好了争创试点校的前期基础

     ( 一 )三全育人理念牢固树立学校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突出位置,构建“党委统一领导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、宣传统战部牵头协调、各部门共同参与”的大思政工作格局。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,召开了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,出台了《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》 《三全育人实施方案》 《党员干部“七进” “321”联系制度》《校风建设“八不准”实施方案》等多个文件制度,发挥了商学院三全育人省级试点院系、 “易班网”首批建设高校辐射功能。

( 二 )三全育人体系基本形成

  一是创新引领育人体系构建。创新人才培养方案,如商学院凝练“诚信经商、诚信做人”理念,构建“课程-文化-网络-实践-心理”五大思政模块;创新校企合作模式,以“1+X”证书项目试点为契机,如软件学院构建了“双园轮换、工学迭代”校企合作育人模式;创新教育教学方法,如智能装备技术学院采用“六步”教学法,使专业课上出“思政味” ;创新校园文化载体,建立“艺、趣、修”平台,全面监测学生成长过程;创新教师发展方式,实现了教师党支部书记“双带头人”全覆盖。

二是品牌驱动育人工作落实。打造一院一品格局,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育人品牌。学校实施了“一体六翼”人文素养提升工程省级项目,商学院实施了三全育人鼎新工程,其他二级学院分别实施了“互联网上飘党旗” “青年学‘习’会” “青春心向党” “青春尖兵”等思政育人品牌项目。

(三) 三全育人成效初显

 2019 年,省领导乌兰、王柯敏先后来校调研,对我校党建和思政工作给予了肯定。我校全员育人的有关做法被省委主题教育办 2 次点名推介。校领导在《中国教育报》《湖南日报》《三湘都市报》等媒体发表了多篇思政工作理论文章。商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有关经验做法被《中国教育报》 、中国教育网等媒体推介。

学校连续5年承办全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分赛,2019 年承办了全省第五届思政课研究性学习成果竞赛。近年来,学生获全国技能竞赛一等奖3项、二等奖9项、三等奖12项,省级技能竞赛一等奖 8项,5名学生获全省思政课研究性学习成果竞赛一等奖。教育教学严督实导,学生平均课堂到课率95%以上。毕业生首次就业率90%以上,70%在轻工行业就业,用人单位满意度100%。近三年立项省厅级思政类项目20余项,1名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,1名教师获全国教师职业能力竞赛一等奖,8名教师获省赛一等奖。此外,今年涌现出了一批抗疫先锋。如累倒在学校疫情防控第一线的拼命三郎副校长卢文涛,坚守药房工作岗位的谢念念、孟格格等 26 名同学,自掏腰包为隔离群众买菜的学生党员志愿者文拓、刘子柯,他们的优秀感人事迹被《中国教育报》《湖南日报》等多家媒体报道。

      二、学校正在大力推进试点校建设进程

    (一) 基本思路

     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弘扬黄炎培职教理念,聚焦“十大育人” ,以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,以信息化质量监控平台为支撑,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“一带一路” “中国制造 2025”等国家战略,培养卓越轻工人才。

一是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。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评价观、教师职业观和共同育人观,不断引导人财物各方面资源回归育人本位,统筹推进学生全面发展。

二是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关键环节。在坚定理想信念、厚植爱国情怀、加强品德修养、增长知识见识、培养奋斗精神、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,引导学生争做时代新人。

三是处处落实三全育人具体举措。整合各项教育工作、各种育人元素,发掘一切校内外资源,打造全方位、立体式育人时空,系统规划、整体推进,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。

(二) 拟突破的重点与难点

重点是弘扬黄炎培职教理念和校训精神,将之融入师生职业精神、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之中,植根校风、教风和学风。

难点是充分挖掘各领域各专业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,推进“课程思政”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,由“专人”转向“人人” 。

(三) 具体举措

 一是构建 “54321” 育人机制

1.锻造5支队伍

思政融合队伍。足额配备思政教师、社团指导教师、辅导员、党建人员。实现学生工作与思政工作融合,思政课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融合。

干部示范队伍。将党建、思政教育工作纳入干部考核,落实“321”联系制度、校院两级督导听课制度、校风建设督查制度。

四有教师队伍。 每门课程都有育人目标、 每位教师都担育人责任, 组建师德楷模教师团队, 引导全体教师争做 “四有” 好教师。

企业匠心队伍。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,邀请各类工匠和大师参与学院管理、专业建设、课程教学和改革,将工匠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。

五老关爱队伍。各二级学院聘请“五老”成立二级关工委,培训“五老”骨干,推进“五老”关爱工程,传承优良传统。

2.贯穿4个环节

入学教育环节。通过全方位宣传、军事训练、专业介绍、优秀学长事迹介绍等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

文化教育环节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。

专业教育环节。突出轻工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,推进教师、教材、教法改革,构建学生从学员到学徒到职业人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,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。

毕业教育环节。通过校内指导老师、企业指导老师的言传身教,培养学生精业乐业的精神、诚实友善的品质、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。

3.发挥3方功能

发挥学校育人功能。推行课程思政建设,发挥第一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。打造特色校园文化,注重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功能。严把网络意识形态,拓展第三课堂网络育人工作。

发挥企业育人功能。专业贴着产业办、课程对接岗位建,学生理论和实践同步。发挥合作骨干企业和企业骨干协同作用,以先进的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浸润学生。

发挥社会育人功能。组织学生参加“三下乡” 、 “脱贫攻坚” 、公益活动、志愿活动、创业创新活动等;拓宽爱国主义教育渠道,合作共建实践教育基地。

4.破解2个难题

传承黄炎培职教理念。将之融入师生职业精神、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之中,使“至诚至公、精业乐业”的校训, “手脑并用、双手万能” 、 “利居众后、责在人先”等理念,植根校风、教风和学风。

创新课程思政。充分挖掘各专业蕴含的思政资源,推进“课程思政”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,形成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局面,让思政教育由“专人”转向“人人” 。

5.创建1套评价体系

成立学生素质评价机构,制定学生素质评价实施细则,编印《学生素质评价手册》 ,实现第一课堂成绩与思想道德、文化艺术、科学技术、基本能力、身体心理素质评价有机融合,依托“艺、趣、修”平台,全过程记录学生成长进程,建立个人成长影像档案。

二是实施“十大育人”工程

     课程育人工程。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,设立“课程思政”试点建设项目,支持教师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,加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。

科研育人工程。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、科研立项、项目研究、成果运用全过程。建立科教协同育人机制,将科研团队的思政表现作为组建团队的底线要求和基本参考。

实践育人工程。将“大学生社会实践合格证书”纳入人才评价,推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“品牌项目集群”建设,构建“校校、校企、校地、校所”协同育人体系。

文化育人工程。以课堂教学为主体,融合湖湘文化、企业文化、多元文化,通过行为、知识、课程、礼仪、活动、平台等六个方面具体落实“以文化人” 。

网络育人工程。注重网站与“两微一端”内容的思想性、教育性、服务性、互动性,大力推进“互联网+教学资源”建设,高质量运营官方微信公众号、“易班网”等平台。

心理育人工程。推进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,建立“学院班级宿舍”三级预警体系,完善“课程教学、实践活动、心理周报、主题教育、心理咨询”五位一体工作格局。

管理育人工程。深化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,简化办事程序。加强教师队伍、干部队伍作风建设,健全岗位考核评价制度,明确岗位职责。

服务育人工程。落实党员干部“七进” “321”联系制度,实施“五老”关爱工程,从思想、生活、学业、就创业、社会实践等方面,服务学生成长成才。

资助育人工程。建立“企业奖助” “校友赞助” “学生自助”全方位资助体系,为贫困学生建档立卡,开展“助学 . 筑梦 . 铸人.感恩”等主题教育活动。

组织育人工程。教师党支部书记“双带头人”全覆盖,推行党建+行动计划,鼓励教师党员参与到学生思想引领、学业指导、就业引导、科技创新中。

      三、创建试点校工作的进度安排

      2020年4月至2020年8月为方案制定阶段。出台学校“三全育人”综合改试点工作方案,对育人体系进行分解,制定考核评价办法。

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为工作实施阶段。根据学校“三全育人”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组织实施,每学期进行反馈和评价小结。

2021年3月至2022年5月为全面总结阶段。对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分析,形成典型案例并予宣传、推广,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梳理、优化。

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 

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,图文与本公司无关

京ICP备12019430号-7

本期已有3761次访问,全刊已有479307次访问